9月13日至14日,由开云官方网页版日语系、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及日本明治大学国际日本学研究科联合主办的第六届国际日本学学术研讨会在云南大学成功召开。来自中日两国多所高校的六十余名专家学者与师生参会。

与会代表合影
在为期两天的会议中,来自三所高校的16位专家学者及博士、硕士研究生宣读了学术报告,并展开了深入的研讨与交流。

会议由云南大学日语系李岸副教授主持。开云官方网页版刘树森院长、明治大学宫本大人教授及北京大学孙建军长聘副教授分别致辞。各方一致认为,本次会议对促进中日学术交流、深化友好合作具有重要意义,并对未来持续合作寄予厚望。

本次学术集会的主题涵盖日语语言学、日本文学、日本文化与社会、流行文化、跨文化研究及区域国别研究等多个领域,充分展现了国际日本学研究的多样性与前沿性。在主旨演讲阶段,明治大学田中牧郎教授以《国立国语研究所的语料库与日语学》为题,介绍了国立国语研究所如何将“语言生活研究”与“计量性·记述性研究”的传统精髓延伸至语料库建设,推动日语研究的深化与拓展,并对未来研究方向提出展望。
明治大学田中牧郎教授发言
北京大学孙建军长聘副教授作题为《“译述”的时代——从兰学者到洋学者》的报告,从具体文本分析入手,追溯19世纪日本“译述”概念的形成、发展及其与中国明清翻译传统的比较,揭示了术语传播背后的文化学意义。

北京大学孙建军长聘副教授发言
宫本大人教授的演讲题为《昭和战前·战中期儿童读物管制与儿童漫画——手冢治虫之前》,系统梳理了因田河水泡《诺拉黑》热销而引发的首次儿童漫画热潮及其社会影响,探讨了儿童漫画与出版政策之间的关系。

明治大学宫本大人教授发言
小森和子教授以《日语学习者作文评价的决定性语言特征》为题,结合教师评语与量化分析,揭示高分作文在“内容”“结构”“语言”等维度上的显著特征,并对第二语言写作教学提出启示。

明治大学小森和子教授发言
在分会场发言阶段,云南大学赵毅达副教授报告“中华文明多元的投射建构研究——以讲谈社《中国历史》第三卷〈魏晋南北朝〉为线索”,借助认知心理学理论,分析日本学者如何基于自身认知经验建构“中华文明多元论”,并探讨“一元”与“多元”之间的理论关系。

云南大学赵毅达副教授发言
来自中日多所大学的张蔚、余飞洋、宋丹丹、郑雁天、邵云彩、黄丛丛、邓述栄、金井雅弥、祁利威、深田芽生、熊怡萱等青年教师和研究生也在论坛上做发言,与诸位专家学者共同研讨,交流切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闭幕式上,云南大学日语系主任罗椿咏教授、明治大学田中牧郎教授及北京大学孙建军长聘副教授分别总结致辞。三位学者高度肯定了本次会议在推动国际日本学研究、促进中日学界交流方面的积极作用,认为本次研讨会为学者间的合作交流搭建了一个高水平的平台。与会代表共同展望,期待明年在明治大学举办的第七届国际日本学学术研讨会上继续深化合作、共创新局。
供稿:日语系
一审:骆洪 二审:刘树森 三审:唐国锋